天津行业网 > 资讯 > 正文

综合

头部企业集体大扩产!以战去战,以杀去杀?

2023-06-08 19:11:04 来源:

头部企业刚刚警示,产能过剩会让一大半企业死掉,然后自己就开始了新一轮大扩产。百思不得其姐的赶碳号,最终从历史中帮助光伏一哥寻找到了一个解释。

《商君书·画策》中说,“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商鞅给秦王的画策(谋划策略)认为,推动历史前进的途径是统一天下的兼并战争,所以,君主可以用战争来消灭战争,用杀戮来消灭杀戮。


(相关资料图)

这话听上去有点别扭,却是自古以来强者们的逻辑,商战亦如此。

市场这个看不见的大手,是配置资源要素的最科学合理、也最有效率的方法与根本原则。并且,市场自带纠偏与纠错机制,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现在,头部光伏企业们,似乎也正因循着“以战去战”的思路在行动:扩产来打击竞争对手的扩产,以新增产能来消灭产能的过剩。

01

关于产能过剩的几点不同看法

针对光伏产能过剩话题,赶碳号较早就曾关注。

在去年11月,围绕光伏主材各生产环节产能产量、装机规模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以《危险!光伏行业将迎来全面产能过剩?!》为主题,进行过系统阐述。近两个月前,赶碳号再次以《光伏价格战,已全面开打!》为题,提出长期看净零(2060),中期看规划(2030),近期看产能(最近一两年),认为产能匹配、装机规划和能源革命,决定了光伏行业短、中、长期的未来。

赶碳号始终认为,要从以下三个维度辩证地来思考产能过剩问题,不能非黑即白地下结论,更不能盲目恐慌或盲目制造恐慌。

首先,产能过剩,是各行各业的常态。

这是由我们所处的市场发展阶段与全球经济分工所决定的,在当下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都会存在,并非光伏行业所独有。

其次,需求的巨大不确定性客观上造成供过于求的可能。

光伏实现平价上网并迎来行业大爆发,是最近几年刚刚发生的事,前所未遇,前所未有,决不能以一个恒定如常的、传统行业的眼光来看光伏,更不能以这个行业过去萌芽与试错阶段的眼光来看光伏。

从供需矛盾角度看,光伏装机市场需求的天花板很高很高,而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很多,从气候危机到能源危机,并非匀速增长,这决定产能错配、高配成为必然。

再次,先进产能永远不会过剩。

从光伏制造业本身的特点看,这是一个通过硅基材料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行业。从P型到N型,技术迭代速度越来越快,不同技术路线的产能更新自然也越来越广,而拥有更低度电成本优势的先进产能永远不会过剩。

光伏行业的技术迭代仿佛也存在摩尔定律。从单晶代替多晶,PERC取代BSF可能需要数年,TOPCon、HJT取代PERC,看趋势,可能就是一两年。

最后,产品同质化、生产方式同质化客观上也造成了产能过剩。

前不久,一位投资人向赶碳号抱怨,类比茅台而言,光伏真的不是一个好行业——周期性强,竞争激烈,受国外市场影响巨大,在技术上没有谁能做到绝对领先。而且,这个行业的技术扩散很快,头部企业像福斯特、合盛硅业等,过去看上去很深的技术护城河、配方扩城河,一下子就消失了。相信国外的传统化工巨头,在面对来自中国企业的竞争时,这种感受会更强烈。技术扩散得越快,产品的同质化越明显,头部企业间想要拉开差距就越难。

诚如斯言。

非但技术,在业务运营模式上也同样如此。在过去,一体化程度高的企业,相对于非一体化企业、一体化程度低的企业有产业链协同优势,而现在,大家都搞垂直一体化,就是又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拚刺刀。

技术的扩散与普及速度导致各家企业的光伏产品同质化、各家企业的垂直一体化导致运营模式的同质化,这些客观上也造成了这一轮产能过剩的加剧。

合盛硅业

产能过剩,对光伏制造业各环节的影响并不相同。

比如,硅料端的过剩,和想停工就能停工的硅片、电池、组件环节就大不同。硅料产能的沉没成本极高,产线一旦点火,“含着泪也要打完”,停产一年,设备基本报废。

赶碳号忽然想起,合盛硅业的罗立国说,“现在硅料15万元/吨,等年底我们产品出来,卖10万元/吨就行,搞不好到明年可能就七八万元。即使卖七八万,我们还能赚。”

老罗说这话时是今年5月11号,时间还不到一个月,6月7日的硅料现货价格已跌破10万,以前想要在年底前“卖10万/吨就行”的想法,恐怕不行了,七八万元/吨行不行,可能到时候还要再看。硅料新秀年底就有40万吨多晶硅达产,“有望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多晶硅企业。”但形势比人强,硅料新秀们,没吃肉、先挨揍的风险,已经越来越大。

02

以战止战,比拼的是安全垫

1958年,《社社亩产万斤粮,人人共庆丰收年》, 陈烈彬作

在2023年SENC展会上,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的振臂一呼,光伏板块屁滚尿流、跌跌不休。

赶碳号认为,振国总肯定是本着正直善良的初衷,从领军企业家的责任角度,从长远发展的行业利益角度,让准备跨界光伏的企业们多冷静冷静,给烈火烹油的市场也降降温。

这样的警告究竟有没有把新玩家们吓走,现在还不好判断,但是我们看到的是:头部企业齐刷刷地选择了扩产!

SNEC过去仅仅半个月,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隆基绿能、通威股份不约而同宣布扩产。这四家企业,既是头部大玩家,又是老玩家,经历过行业很多轮周期洗礼,抗风险能力之强、市场嗅觉之敏锐,远非新玩家们可比。头部企业再次集体大扩产,是用实际行动,来加速行业洗牌吗?

赶碳号梳理了2022年以来、已公开的头部光伏企业电池片的扩产计划,合计近500GW!

这些产能基本在2023年、2024年集中释放。另外,这500GW并没有包含国外企业、国内二三线企业产能,亦没有包含2022年以前的旧产能。而旧产能被出清,会有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2022年以来头部光伏企业电池片产能规划

不需要精确测算,新旧产能叠加在一起,光伏电池的阶段性产能过剩是现实。对此,久经沉浮的光伏大佬们肯定早有预期。各家企业在年报中都有对光伏行业前景的分析,在坚定长期看好的同时,也提示了短期内的风险。

笔者认为,头部光伏企业敢于在此时集体大扩产,最大的自信可能是源于对自身健康的财务状况、有性价比优势的产品以及对于光伏行业的熟稔。行业将因为产能过剩大洗牌,未来一大半企业要死掉,但是,对于头部老玩家来说,死道友不死贫道。

实际上,如果外部市场环境变差,恶性竞争与价格战频发,谁的安全垫越厚,过冬棉袄越厚,谁就能撑到下一个春天。

这轮光伏企业大规模扩产始于2021年年底。值得重视的是,头部企业在选择扩产的同时,几乎都选择了降低资产负债率,通过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来自WIND

03

光伏大项目,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这一轮产能扩张,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光伏企业大本营扩产。

之前赶碳号曾分析过,适于发展光伏的主要区域包括:青海、内蒙古、云南、安徽、宁夏等地。这些区域的普遍特点是:电价便宜、光伏所需矿产资源丰富,比如包头、鄂尔多斯、乐山、昭通、曲靖、滁州等地。

这两年的光伏扩产,这些规律仿佛已经不不再适用,只要地方政府招商政策给力,一样能成为光伏产业聚集地,比如宿迁、盐城、义乌、宣城等。

然而,最近几个月,头部企业的产能扩张更加倾向于扎根在自己的大本营。带这个头的是,当属TCL中环。

来源:TCL中环可转债募集说明书

TCL中环宣布斥资百亿,去广州建设电池。广州的电费、土地、人工等成本,比此次新建硅片项目的所在地银川、甚至比中环总部所在地天津都要高出很多。虽然广州没有任何光伏产业基础,但是广州有TCL。公司大股东TCL是广东企业,在广州有包括华星光电、广州TCL大厦的诸多实业与地产投资。

2022年新投产TOPCon 电池线,设备投资成本约为1.9亿元/GW,目前TOPCon产线的设备成本已经降到1.5亿元/GW。TCL中环去广州建设25GW的电池产能,按当下行业平均水平需要37.5亿的设备成本。在当下,像TCL中环这样的明星企业要干这样的大项目,各地政府肯定抢破头,哪怕土地白送、电价给补贴、税收减免,就连设备、厂房都可以由政府买好建好,再租赁给企业。

赶碳号猜测,一方面,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如果能够募集到更多的资金,从现金流角度,肯定有利于提升公司整体抗风险能力,即使继续像以前购买理财产品,也会有不错的收益。另一方面,地方同样需要发展经济,需要GDP。一个大项目就有100多亿,投资拉动效应,自然是明显的。

6月7日,隆基、通威两大巨头同时宣布扩产。两家扩产的区域,均是公司业务起家之地:隆基的项目在西安、通威的项目在成都。晶澳科技此次扩产的项目在鄂尔多斯,但是去年年底,晶澳科技宣布拟在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期建设光伏切片、电池、组件一体化智能工厂及研发中心项目,总投资约102亿元。

晶澳在石家庄的扩产,和隆基、通威又有所不同。西安、成都两地早前就有光伏产业基础,但是石家庄这方面的基础却相对薄弱。不过不重要,晶澳来了就有了。这笔投资或许有晶澳报效河北家乡、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考量在。

当下正处新旧动能转化之际,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寻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光伏新能源企业,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重点对象,再也正常不过。这是一件大好事。

之前我们说过,在当下,即使是在民营经济这样同一个水层,水温却大不相同,有人彻骨寒,有人满头汗。

就像几年前,代表旧模式的知名房企们,曾经是各地政府的座上宾一样,现在头部光伏企业,就是各地的香饽饽、心头好。以前人气爆棚的,可能是土地招拍挂市场,媒体报道中吸引人眼球的,可能是几十亿、上百亿的产城融合大项目。而现在,在最火爆的,无疑是光伏、新能源车、锂电池这“新三样”。

后记

产能阶段性过剩是真的,企业间的无序竞争现象也存在,千军万马干光伏的场面我们也正在经历,而跨界而来的竞争对手,有的可能还很强大,这都是事实。

赶碳号常说,保持良好心态,就不会”精神内耗“。这就是光伏行业当下所需要的企业家精神。

这一轮率先大扩产的是晶科,560亿。公司创始人李仙德在新年献词中说,我不喜欢天性悲苦的人,相由心生,苦难和哀怨是孵化不出未来的创新,创新活动需要乐观预期。乐观,才会继续研发支出;乐观,才能在生产组织形式上更开放大胆;乐观,对于分散的分工与供应才会重拾信任。“我站在枝头,是因为我相信我有翅膀。”

一个多月前,李仙德写了篇文章《怕什么,打就是了》。

今天,就在刚刚,他又发了一篇雄文——《把硬仗的氛围感拉满》。

最后一句话很硬核:“是时候,搞点大的了。”

END

[责任编辑: SH002 ]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9562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