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闻!记者蹲点丨滩区新村麦收见闻:30万亩地有了托管服务
眼下,东明县黄河滩区30万亩小麦陆续进入收获期,风吹麦浪,索索作响,田间地头尽是一派繁忙景象。而此时,东明县焦园乡富源新村村民张效民,正在青岛的一处建筑工地打工。“往年到了麦收季,都得顶着烈日在田间‘截和’收割机。”张效民说,去年他把家中的15亩地流转出去了,从此告别了麦收季。
“流转土地的想法,早在搬进村台前就有了,但一直不落忍。”今年40岁出头的张效民,是家中的顶梁柱,主要收入来源是家里的15亩地,年头忙到年尾,仍是捉襟见肘。张效民便跟随村里人外出打工,逢农忙时再请假回家收粮。“一来一回就是一个多星期,10多亩地的粮食没多卖钱不说,还少挣不少工钱。”
(资料图片)
2021年,张效民搬到了村台上的新家,住进了崭新的二层楼房,眼瞅着一同搬来的村民纷纷将土地流转出去,他也着急了。
去年秋收以后,张效民下定了决心,把土地全部流转给了村里的种粮大户张朋立。“一亩地的承包费为850元,15亩地就是12750元,再加上每亩120元的小麦补贴,一年14550元稳稳拿在手了。”习惯精打细算的张效民把这笔明面账算得很清楚。
“老张终于想通了,为了这点地来回跑,的确不值得。”地垄间,种粮大户张朋立弯腰顺手掐下一根麦穗,用手一搓,轻轻吹去麦皮,放进嘴里,嘎嘣作响。“前段时间的两轮降雨,确实给小麦收获带来一定影响,但比我想象中好一些。”一直在外地打工的张朋立,自去年春节回来后,便没再出去,筹得数十万元,承包了村里的200余亩地,重新干起了“老本行”。怎奈天公不作美,小麦收获前下了两场雨,让张朋立这个“新手”的情绪跌入谷底。
一辆辆收割机返回放粮称重,最后算得亩产1100斤。“说实话,直到刚才估算完产量,我一直悬着的心才放下。”张朋立脸上的愁容,渐渐舒展。“今年多亏采用了东明县供销社提供的‘半托’服务,我购买了他们的‘一喷三防’服务以及抗倒伏、抗霉变的中麦578优质麦种,最大程度减少了损失。”张朋立说,“按照亩产1100斤的产量来算,我这200余亩地能收近30万斤粮。目前,粮价不稳定,我打算先储存起来,等有好价钱再卖。”
“收完这茬小麦后,我准备种植玉米,粗略算下,刨去成本后,一年纯收入能有20多万元。”重拾信心的张朋立准备今年扩大承包面积,在黄河滩“闹”出点动静。
作为黄河入鲁第一县,东明县是山东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的主战场,全省28个村台安置社区中,东明县占24个,安置人口近12万人。
为解决滩区群众搬入村台新居后“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东明县供销社在24个村台上建设了24个为农服务社,因地制宜开展土地托管服务,在耕种、浇地、施肥、收割、销售等关键环节为滩区群众提供全链条、全过程服务。
“具体可分为‘半托’和‘全托’两种服务模式。”东明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所属的中社智慧农业(山东)有限公司负责人刘艳民说,“半托”是种植户根据需要,自行选择供销社提供的“菜单”服务,选一项交一项的钱;“全托”则是农户将土地完全交由供销社管理,从种到收都不用操心。张朋立就是“半托”服务的受益者。
“金建,我家的地就交给你了,年纪大了,忙不过来了。”在东明县长兴集乡高台新村,70岁的王梦秋,将自己种了大半辈子的20亩地,流转给了36岁的种粮大户刘金建。
刘金建今年不到40岁,在滩区承包土地已有3年多,从最初的100亩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亩,凭借的就是脑子活、思路清、有见识、懂变通。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刘金建对此深信不疑。从2022年开始,他就将流转来的300多亩地交由东明县供销社“全托”,一条龙的服务,让刘金建从播种、管理、收割再到销售,都不用操心。
“地里使用的种子、农药、肥料,都是出厂价,每亩地的成本一季就能省100元。”刘金建说,“此外,按照托管合同,待收获完毕后,县供销社会根据小麦品质,以高出市场价5分至1毛的价格进行托底回收,规避了风险,让我获得了更高收益。”
刘金建给记者算了笔账,“我300亩地用的都是供销社推荐的中麦578优质麦种,今年亩产1200斤,300多亩就是36万斤,按照高于目前市场价1毛的价格进行收购,我就多挣3万多块。”
土地交由东明县供销社全权管理后,刘金建当起“甩手掌柜”,还与他人合伙在城区承包起装饰装修工程,这两年干得也是风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