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华夏文明新生之火|关注
我国上古时期的的历史年代至今模糊不清,或者说有王无年、有世无年,存在很多分歧,出现了 " 五千年文明、三千年历史 " 的现象。按照当代日本研究先秦史的专家平势隆郎的话来说,夏王朝、商王朝、周王朝三代均为 " 不清楚 " 的时代。然而,普通读者通常阅读的历史普及读物却将三代历史说得貌似很清楚:三代皆始于英明神武的真命天子,毁于昏庸无道的亡国之君。这就形成了以《史记》为代表的王朝史观,给读者带来历史的有序传承印象。就拿周灭商来说,好像是一下子就给灭了。实际上,周伐商至最终灭商,时间还是很长的。
因此,当某些 " 事实 " 一旦打破某种固有印象之后,人们反而很难接受。《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一书正是如此。作者李硕从考古发掘的人祭入手,追寻人祭与华夏早期文明从伴生到分离的伟大转折,拨开殷周易代的重重迷雾,探究 " 事实 " 背后真正的历史。这种将史料文献与考古成果综合运用的研究之法,与王国维 " 以地下出土材料、印证纸上材料 " 的现代甲骨学治学途径相得益彰。
《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李 硕 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考古学中,人们经常讨论的对象是承担祭祀的核心功能并维持政治权力的重要工具,一般论及的是青铜器和玉器,这些都是古代神权国家用以沟通天人的特殊媒介,李硕却将关注点放到人祭和文字上。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人祭,就是杀人向鬼神献祭。人祭的来源主要是战争俘虏和诸侯国献祭。商王朝使用的文字,一开始就是被刻在甲骨上或者青铜礼器上,主要是用以占卜、祭祀。关于上古的人祭风俗,直到近百年现代考古学兴起,发掘出殷商的大量人祭遗址及商王占卜献祭的甲骨刻辞,才进入现代人的视野中。李硕凝视这一 " 深渊 ",讲述了华夏第一王朝夏朝(二里头)沿袭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杀人献祭的风俗,并在商朝登峰造极,在周公辅政后消失的这一千余年的历史过程。
伴随这一残忍与血腥事件的历史进程,李硕将华夏早期文明萌生与转型的历史细节逐一呈现,商人与周人的民族起源、信仰习俗、战争军事与日常生活。虽然其中有很多推测之论,但其运用大量现代考古发掘的成果,对应甲骨文卜辞及《易经》卦象,将费解的言辞重新释义,推演出文王 " 翦商 " 大业如何萌生、规划到最终大功告成。这一点使得故纸堆与遗址变成了生动的情节故事,揭开了华夏上古历史中重要的一页。
翦商大业带来的并非一次简单的朝代更迭,殷周易代正是华夏新生的起点。武王灭商后,曾模仿商人的人祭行为;武王死后,由周公辅政,彻底禁绝了人祭宗教,销毁了有关商代人祭的文献记录,制造出一套没有人祭的理想化历史叙事,以及基于 " 德 " 的世俗政治与道德体系。周公制礼作乐取代了商朝的鬼神文化,奠定了上古时代的人文精神,点亮了华夏文明的新生之火。
澳门大学历史系教授杨斌以 " 商周变革 " 来归纳李硕的洞见,他认为对于华夏文明而言,这场变革比两千年后的唐宋变革的意义更深、更远。由于史料和出土文献的有限,上古历史仍像诗一样存在多重解读的可能,通向历史真相的是一条漫长而坎坷的道路。
作者:方怀银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
*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