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行业网 > 资讯 > 正文

综合

李赓觅:解码水稻基因 贡献“德阳芯片” 天天新动态

2023-07-03 07:24:58 来源: 德阳日报


(资料图片)

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德阳试验基地的田间地头,经常都可以看到李庚觅的身影,他头顶烈日,脚踩泥泞,在基地试验田里一蹲就是几个小时;实验室里,他全神贯注标记、分组、记录,晚上继续挑灯夜战。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毕业后,带着对家乡的眷恋,李赓觅回到德阳,怀揣着奉献青春、建设家乡的想法,进入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多年来,他致力于水稻分子研究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将德阳水稻研究从传统育种带入分子育种领域,实现了阶梯式跨越。

育种是一项需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的工作。但李赓觅却不畏失败,迎难而上。无论严寒酷暑,田间地头总有他忙碌的身影。白天在烈日下在田间做杂交、调查性状;晚上又一头扎进实验室做研究。每年秋天,顾不得秋收的喜悦,李赓觅就开始拜访专家、走访农户,总结一年的工作,撰写高水平论文向世界发出中国农科人的声音;冬天,为了提高育种效率、挖掘最优异的水稻基因,他又跟随水稻生长周期奔波,与家人的分别,前往海南开始南繁工作。

如果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那么基因就是种子的“芯片”。李赓觅说,“育种过程中,实验室要与试验田紧密联动,把选育出的优秀品种,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他常常以实验室为家,和团队成员一起克服一个个挑战,越过一道道难关。辛勤的付出,终有丰硕的回报。在不懈的努力下,他最终与团队成员一起快速地建立了高效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体系,极大地提升了传统育种效率,缩短了育种周期。

除了埋头科研,他不忘抽出时间在全国各地参加学术交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并应用于育种研究。

针对单位在现代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短板,李赓觅围绕水稻分子遗传学相关研究,将传统育种优势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积极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与高校合作,建立了完善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体系,搭建了基因编辑技术和多基因融合表达的转基因技术等前沿育种平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位“85后”农科人先后主持国家和省级项目10余个,选育水稻新品种25个,其中国审品种12个,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际知名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出优秀的“德阳芯片”。

“这是一份光荣的使命,我愿为之奋斗一生,德阳为人才干事创业营造的良好环境,可以让我更加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科研当中。”谈及获得德阳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的感受,李赓觅直言,这既是鼓励,也是鞭策,他将以此为新起点,继续扎根农业科研一线,为农业科技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 | 刘倩 洪意(实习生) 编辑| 肖曦

责编| 汪巧值班编委|刘正勇

[责任编辑: SH002 ]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9562084